_DSC1222.JPG

此處的平埔公廨似乎漢化已深,
沒有一般公廨會有的擺設(獸骨),
也沒有點香煙祭拜的習俗,
裡面似乎有點空蘯蘯,連個可參拜的神像什麼的都沒有,
只有正中的一字佛字和一具香爐而已,
若不是看過資料,還會以為是什麼私家神壇或家廟呢~

↓位於社尾路的某分岔路上(正中那間就是了)

_DSC1215.JPG

↓連個什麼指示的都沒有,一般人根本不會發現它是公廨哩

_DSC1217.JPG

↓雖然是百年建築了,但外觀實在是沒什麼特殊之處

_DSC1218.JPG

↓因背對馬路,所以要從旁邊繞到前面

_DSC1221_1.jpg

↓正前方空間很小,只能這樣拍全景了.....

_DSC1259.JPG

_DSC1260.JPG

↓公廨內擺設有點簡約

_DSC1224.JPG

_DSC1222.JPG

↓資料是說曾拜過土地公,但現在已經沒看到了,只剩一佛字

_DSC1226.JPG

_DSC1231.JPG

↓好像是迎神時用的神轎,但沒神像,是直接拜請神靈就駕就好了嗎?

_DSC1227-1.jpg

_DSC1228.JPG

_DSC1230.JPG

↓對這個天公爐的由來還不是很了解,這種的叫三界公爐嗎?

_DSC1241.JPG

↓屋樑上似乎曾畫過八卦,但已被香火熏得有點看不太清楚了

_DSC1232.JPG

_DSC1235.JPG

_DSC1257.JPG

資料補註(載自崁頂鄉公所網頁):
位於本鄉園寮村社尾路18號宅前路旁一角,佇立著一棟斑駁的建築,從建物的石造混泥土材質推斷,這屋年代應有百年歷史了。繞過屋後到屋前,三牆一門的建築格局裡頭陳設很簡單,除正面牆上寫的「佛」字,供桌上的花瓶及一尊極似土地公的神像之外,其餘無物,這裡在過去是平埔族酬神祝禱及男人聚會的場所─公廨,裡頭供奉的是平埔族人的信仰神祇─老君。此公廨係平埔人所傳留,今庄民敬拜祖靈的形式雖不再是「壺」或「瓶」,信仰祖師、老君、佛等名稱雖有不同,但祖靈精神象徵仍是不變。

※據考證,清代的平埔村落和漢人村庄原有所區分, 「社」指平埔村落;漢人村落則稱「庄」。清代官方治理「番社」,一直採取將其與漢人隔離的政策;就漢人而言,早期拓荒生活隨著開墾活動的成果逐漸穩定、人數日多,社經勢力漸漸超越土著後,漢文化的優越意識漸顯,並視土著為未受「文明」 洗禮的化外之民;因此,稱土著族群為「番」,土著居址為「番社」,本鄉「社尾」地名係指當時番社〈力力社〉的尾端。
※根據研究台灣開發史的簡炯仁教授的田野調查,社尾的平埔族人因受到漢人的壓迫,於乾隆中葉年間即遷往赤山及萬金一帶定居了,若然,今天萬金人絕大部份都是力力社的平埔族的移民了。
※日據時期,日本人於社皮對岸〈溪州溪〉的土地設南州糖廠,社尾也恰合在〝製糖株式會社〞之尾,故地名沿用迄今。


檢視較大的地圖 

arrow
arrow

    白小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